政策举措 | 新华社: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 继续擦亮经济特区这块“金字招牌”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陈少智 郑妮娅)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引言: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在新时代的光荣任务。深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出台实施“营商环境改革20条”,推出了20大改革举措、125条政策,努力在“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率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区,勇当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尖兵。
“要以走在最前列的标准,奋力开创深圳经济特区工作新局面。”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认为,作为特区,深圳在新时代就该拿出新担当、勇担新使命、体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
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赋予深圳的光荣任务。深圳坚持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原则,坚持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导向,对标国际一流,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优化人才服务、推进政务服务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综合施策,努力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法治最完善的一流营商环境。
第一时间部署
2017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明确要求深圳等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为我们进一步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深圳经济特区示范引领作用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王伟中说。
7月18日,就在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的第二天,王伟中就主持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传达学习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精神,要求全市统一思想和行动,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努力在营商环境改革和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上走在前列,并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起草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政策文件。
8月24日下午,王伟中在市委六届七次全会上,第一时间就将当天上午中央财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鹤在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任务协调会上的有关要求吸纳进全会报告,并部署开展“营商环境优化行动”,要求在提高政务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服务、加快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随后,王伟中又多次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书记办公会,研究营商环境改革工作,审议加大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文件,要求拿出针对性强的“干货”举措,加快工作进度。
2018年1月14日在召开的市委六届九次全会上,王伟中又对营商环境改革作了进一步部署,提出要坚定不移营造更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坚持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原则,打造服务效率最高、管理最规范、市场最具活力、综合成本最佳的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在王伟中的带领和推动下,深圳营商环境改革工作迅速展开、扎实推进。
1月17日,由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会同18 个部门组成的起草组历时6 个月起草的《深圳市关于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若干措施》(简称“营商环境改革20 条”),以2018 年1 号文件形式印发实施,彰显了深圳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坚定决心,和对标国际一流,勇当全国营商环境改革尖兵的坚定信心。
王伟中表示,“今年将重点抓好加大营商环境改革政策措施的落实,着力从营造更加开放的贸易投资环境、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的人才发展环境、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更美丽更宜居的绿色发展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等六个方面,落实好20 条硬举措”。
改革突出三个特点
据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介绍,“营商环境改革20条”突出3个特点:一是突出对标国际一流和学习借鉴。着力对标新加坡和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找差距、补短板,并充分学习借鉴北京、上海、香港的好经验好做法,尽量做到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提升。比如,针对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体系中一些政务服务类指标,深圳与国际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为此提出了“推动企业开办、施工许可、税费缴纳、用电报装、不动产登记、水气供应等事项实现一网通办,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举措。
二是突出改革举措而不是优惠政策。除在营造综合成本适宜的产业发展环境提出了一些降税费和支持创新的优惠政策等少数几处外,其他基本都是改革性措施。比如,为提升贸易和通关便利化程度,提出了推进国际贸易便利化改革和推进通关监管改革17条举措。通过这些改革,大幅提高海关通关效率,压缩进出口货物通关时间1/3以上。又如,为优化产业空间资源配置,提出了加大“工改工”支持力度、推广“工业上楼”、建设高标准厂房及鼓励采取先租后让、产权入股、异地置换、厂房联建等创新性举措,有效盘活大量旧工业区等存量用地。
三是突出政策的含金量和获得感。对企业反映较为强烈的包括用地用房难、运营成本高、融资难融资贵、知识产权保护不够、优质公共服务不足等问题,文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改革措施。比如,针对经营成本高的问题,从降低用地用房、用工、用电、物流、税费等方面的成本综合施策,全年可为企业减负1300亿元以上,其中通过落实输配电改革等措施,可实现用电成本下降10%。又如,针对知识产权维权举证难、周期长、成本高、赔偿低、效果差的现象,提出制定率先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提高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标准、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等方面先行先试等措施,可有效保护知识产权。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引力场”
其实,营商环境好不好,还是要听企业怎么说。只有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感觉到更舒心、更安心、更有获得感,才能说营商环境改革方向对了、改到点子上了。
2018年7月11日,深圳市长陈如桂主持召开了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座谈会,面对面的向到会的30家深圳企业介绍了深圳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相关政策,倾听企业意见建议。会议强调,深圳将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特大城市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的要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千方百计服务好企业,让企业在深圳发展得更舒心、更安心、更有获得感。
事实上,城市营商环境好,不仅可以拴住土生土长的本地企业的心,也更能吸引越来越多外来企业倾心于此。据深圳市市场和质量监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仅2018年一季度,就有70家企业迁入深圳,其中不乏顺丰控股和北讯集团这样的知名上市公司。可见,拥有一大批极具竞争力的企业,是深圳不断进击的最强势能;而深圳一直在做的,就是为企业茁壮成长提供最适宜的土壤。
2018年3月19日,深圳前海管理局官方网站挂出一则公告,宣布即日起在深圳前海工作的港澳居民免办《台港澳人员就业证》。至此,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实施的“台港澳人员内地就业实行就业许可制度”在前海率先取消。
公开资料显示,目前聚集在前海的境外人才达8000多名,其中大部分来自港澳地区,这意味着将有数千港澳居民可从新政中直接受益。据了解,前海目前已降低了香港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建筑测量师等十余类专业人才就业准入门槛,即将扩大至港澳金融和法律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便利措施将进一步推动人才互通。但这也仅仅是个开始,按照“营商环境改革20 条”里对放宽港澳专业人士执业许可的部署,最终拥有港澳执业资格的金融、规划、设计、建筑、医疗等港澳籍专业人士,经批准后可在全市执业。
不止境外人才,很多扎根深圳的创业者都深刻感受到深圳国际化营商环境带来的助力。自2013年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深圳商事登记门槛大幅降低,市场活力、创新活力充分迸发。2018年前9个月,深圳新登记商事主体37.3万户,全市累计登记商事主体达305.3万户,企业193万户,总量位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每千人拥有商事主体247户,拥有企业156户,创业密度高居全国第一。
不仅如此,“营商环境改革20 条”还进一步提出,2018年深圳将全方位降低企业用地、用房、用工、用电及物流运输等成本,大力降低企业税费负担,2018年上半年共为企业减负约682亿元。据介绍,根据最新的相关政策,深圳市每年仅土地使用税一项,便可为纳税人减免3.6亿元。2017年,深圳市全年减免税规模达508.6亿元,惠及纳税人22.04万户,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连续9年全国第一。
亲商便民“最多跑一次”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栖。自深圳今年出台“营商环境改革20 条”以来,全市各级机构随即开创了一系列服务企业、优化办事流程的创新举措。
从“一对一”全链条精准服务、代办制;到容缺审查、流程“减法”;再到秒审秒批、个性化试点、“亲清政企”群等种种措施,都旨在为企业扎根深圳并发展壮大营造更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
尤其是从2017年11月推行行政服务大厅综合窗口业务受理以来,深圳网上办事效率呈现持续提升的趋势。许多政府部门将原先需要窗口报件的事项转为网上办理,或者借助邮政快递收件和送达等方式,将非全流程网上办理事项的申请人来现场次数压缩为1次或0次。
可见,“一门一网”改革的推进让政务服务更趋规范化和阳光化。深圳市宝安区政务服务局局长郑韶莉表示,按照“不能把政府部门分工强行加给群众”的理念,通过资源整合,由“多头受理”为“一门集中”, 把简单留给群众,把复杂留给政府,办事群众进入政务大厅,在任一窗口均可通办所有行政服务事项。
据介绍,目前宝安区32个部门共752个涉及法人审批服务事项已进驻区政务服务大厅,涉及自然人的230个事项进驻辖区10个街道政务大厅,全部实现“一窗受理”。
而这些还远不是深圳优化政务环境“大礼包”的全部。2018年7月10日下午,深圳市正式印发两个改革文件《深圳市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施工许可管理规定》《深圳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报建登记实施办法》,提出“深圳90”改革目标,即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从以前的267天压缩到不超过90天。
其中对审批事项办理的大幅瘦身可谓诚意满满。例如,社会投资建设项目全流程办理事项63个,比改革前81个减少18个,其中取消4个,合并22个(合并后事项数由22个减少到6个),新增2个下放事项;二是,依托信息平台实行全流程信息共享,改革后主体证明材料减少138份、办理结果材料(批复性材料)减少41份、一般性事项材料减少63份,总体上申请材料压缩了40%以上;三是事项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在今年上半年全市已经统一压缩审批办理时限的基础上,对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进一步压缩,总体压缩30%以上。四是事项申报更加简便。通过实行项目报建“一表制”,将项目从产生到竣工验收,需填报的基础信息由原来的3843个字段要素,缩减到63个字段要素,项目基础信息录入量减少98%。
不难看出,“深圳90”的一些改革举措,引全国之先,为全国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提供了样板,为政府职能转型和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树立了典范。同时,这些改革举措也为深圳营商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发明专利密度全国居首
2017年12月26日,两个专门法庭——深圳知识产权法庭、深圳金融法庭同时在前海挂牌成立。“这将使企业获得更为及时的判决与保护。”北科生物负责人刘沐芸说。
作为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同时深圳也是全国首批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目前,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发明专利密度近90件/万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倍,在全球创新能力活跃的城市中排名第二。2017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超2万件,占全国四成以上,连续14年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
可见,深圳正逐步从知识产权“大市”向知识产权“强市”转变。而这对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也就提出了更高要求。数据显示,深圳市知识产权案件基数大、增长快,2017年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3508件,同比增长57.9%,占广东省的1/2、全国的1/10。
为此,深圳市在“营商环境改革20 条”中专门针对知识产权保护“举证难、周期长、赔偿低”的难题,通过构建知识产权快速受理、授权、确权和维权的服务体系,在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提高知识产权损害赔偿标准、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合理分配举证等诸多方面展开了先行先试。
“深圳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把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作为推动自主创新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一大批具有突破性自主创新成果的民营企业营造出了优异的营商环境。”华讯方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丁庆说道。
事实上,据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介绍,为让企业家在深圳创业更加安心、放心,深圳在“营商环境改革20 条”中还特别提出将建立完善的财产权保护机制。如落实国家产权保护法规和政策,率先建立定期专项检查制度,强化责任追究;制定涉案财产处置细则,明确区分个人财产和企业法人财产、涉案人员个人财产和家庭成员财产、合法财产和违法所得等标准和规范等。除此之外,深圳还将坚决依法查处滥用行政权力干涉企业正常经营的行为,依法维护企业正当权益,让企业安心扎根深圳做大做强做优。
更多精彩: